巨车网 首页 资讯 行业 查看内容

了解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

2018-8-17 23:31| 发布者: 巨车网| 查看: 2145| 评论: 0|来自: 搜狐科技-弱电工程

摘要: 克虏伯确实喜欢而且有实力去制造一些超大型的机器。
  蒂森克虏伯是一家多元化工业集团。材料业务是集团的传统优势,而与此同时,集团的资本产品和服务业务也在快速增长。在2014/2015财年,蒂森克虏伯集团的销售额达到428亿欧元。

  在中国,知道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的人,基于对其电梯业务的了解,知道它有一个听起来很响亮的称号——“世界钢铁大王”。但几乎无人知晓,蒂森克虏伯在2016年11月中旬,悄悄更换了使用十五年的品牌标识(Logo)。这家德国工业巨头的多元化转型战略推行至中途,背后却隐隐露出某种焦虑。
 

换上新Logo的蒂森克虏伯总部大楼

  1999年3月,始建于19世纪中叶、以钢铁发家的蒂森(thyssen),与创立于19世纪初、盛产大炮的著名军工集团克虏伯(krupp),合并组成蒂森克虏伯,总部位于德国埃森。

  但是,这家在2015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179位、在金属行业仅次于安赛乐米塔尔和韩国浦项钢铁的钢铁大王,并不拥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知名度。

  该公司企业传播部门负责人Alexander Wilke亦承认,“蒂森克虏伯尚未得到广泛认知,这是我们决定重塑品牌的原因。”
 

蒂森克虏伯旗下180多个不同品牌Logo

  而在更换新Logo之前,蒂森克虏伯旗下有180多个不同的品牌标识,“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哪个(品牌)是我们的。”蒂森克虏伯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田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将这些品牌全部统一,是为了“让外界更容易了解自己”。

  蒂森(Thyssen)公司的历史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这个庞大的企业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蒂森克虏伯也是由不同的公司组合而成,它们分别是蒂森和克虏伯,二者于1999年合并。这两家历史悠久的公司都有着声名显赫的背景,同时都是钢铁产业中的时代佼佼者,它们的发展史更可谓是一个时代的掠影,而追根溯源去了解它们的历史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蒂森财团是20世纪西德最大的财团之一,其总公司蒂森股份公司下属有众多的股份公司及有限公司等,其中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蒂森集团从事钢铁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蒂森的创始人奥古斯特•蒂森于1871年4月1日建立蒂森联合公司,1890年在德国的杜伊斯堡建立了第一座自己的采煤与炼钢-轧钢联合企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采矿、冶金联合企业之一,其拥有煤矿、铁矿、钢铁厂、机器制造厂、运输公司、军火企业及商业企业等,形成了所谓的“蒂森钢铁大王”。

  奥古斯特•蒂森死后,其子弗里茨•蒂森于1926年继承父业,他将一些兼并进来的公司组成联合钢铁公司,从而在德国冶金工业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同时弗里茨•蒂森作为联合公司的监事会主席掌握了巨额股份,他也切实成为了当时德国的垄断资本家,被称为“鲁尔之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马共和国统治时期,蒂森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资本积聚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二战前夕,蒂森所控制的联合钢铁股份公司已经占了德国煤产量的25%、焦炭产量的20%、生铁产量的38%和钢产量的40%。

  需要说明的是,蒂森也是希特勒上台的主要支持者之一。1932年,弗里茨•蒂森曾主持了希特勒同鲁尔地区300名大资本家会面的仪式,这也成为历史上德国垄断资本与纳粹勾结的一个重大事件。弗里茨•蒂森也是纳粹党员和帝国议会议员,在鲁尔地区的工业家中, 他第一个给纳粹以财政支持。二战期间,蒂森控制的企业全力为希特勒的法西斯战争服务。战后,盟军责令蒂森公司进行清算,其资产一度被没收,不久又被返还。

  1953年,作为联合钢铁股份公司的延续,蒂森冶金股份公司重新正式组建,同时它兼并收买了许多其它钢铁企业,可谓又获巨大发展。蒂森公司的所有钢铁企业都集中在两个独立的股份公司,即蒂森钢铁股份公司和蒂森特殊钢股份公司,在这两个公司的名下还有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子公司分布在国内外。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蒂森公司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粗钢生产商,在世界上则排名第五。

  1983年,蒂森钢铁公司从蒂森集团中剥离出来,同时,该公司与克虏伯钢铁公司进行合并谈判,不过当时并没有最终形成联盟,但是二者在马口铁、不锈钢等领域已经展开深入合作。截止到二者合并前的1998年9月30日,蒂森钢铁集团的钢铁雇员达到了39000人,年销售额为155亿马克。

  克虏伯(Krupp)公司的历史

  克虏伯公司的名字就像蒂森公司一样源于一个家族的姓氏,而克虏伯家族的历史,厚重到可以编纂成书。早在公元16世纪,当时阿尔登特•克虏伯就开始从事贸易经商,其于1624年去世后,他的儿子安东•克虏伯接手了家族生意,而在涉及到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克虏伯家族也第一次参与到枪械的制造业务中。
 

克虏伯kma中型坦克

  作为阿尔登特•克虏伯的玄孙,弗里德里希•克虏伯算得上一个精明的商人,在19世纪初的时代里,他认为炼钢可以积聚财富,便于1811年创立了克虏伯铸钢厂。其于1826年去世前,将铸造优质钢的秘密和一个生产几乎陷入停顿的小工厂留给了他的儿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而通过他的精心耕耘和运作,最终得以缔造一个克虏伯帝国。

  不过仅仅是民用钢铁的生产,还不能满足阿尔弗雷德的雄心壮志,在一个私营企业巨头们还未崛起、普通民众的消费还没有被充分唤醒的年代,还有什么能够比同国家做生意更加赚钱呢?可以说,国家和帝王才是最大的客户,正在崛起的克虏伯发现了这一点。同时,在与国家和帝王做生意时,又有什么比卖给他们武器更具吸引力呢?况且,从钢铁到大炮,距离并不遥远。

  从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出售给德皇威廉第一批武器开始,这个家族的命运就已被注定。阿尔弗雷德想制造大炮,威廉想购买大炮,这正可谓一场金钱婚姻。在阿尔弗雷德写给德皇威廉的一封信中,他说到:我将自己的公司看成“一个国家的工厂”。也就是说,克虏伯已经超越了公司,并完全和国家的利益融为了一体。从那以后,克虏伯就以其民族的国家主义抱负而著称。

  一战后,协约国拆掉了克虏伯公司的部分工厂,而当时执掌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克虏伯也被宣布为战犯。正是这样,一颗要血洗耻辱,恢复克虏伯家族荣耀的种子深深埋在了当时还年幼的古斯塔夫的儿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老阿尔弗雷德•克虏伯曾孙女的儿子)的心里,日后他带领着公司成为了德意志军国主义发展的基石。

  在整个二战期间,克虏伯为德军生产了大量的火炮、坦克、装甲、U型潜艇、部分舰船以及用于制造其它武器的特殊钢材等。到1943年,克虏伯帝国直接或间接的雇佣人数已达20万,不过战争中,克虏伯的工厂也遭受到严重的空袭,而随着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的开始,美国和英国想重新武装德国,克虏伯帝国则得以逃脱了战争的审判,成为“现实政治”的受益者。1951年,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在狱中待了不足4年后被释放,其回到埃森后就开始重整家业。

  不出10年,克虏伯帝国重新崛起。到60年代初,他的雇员已多达11万,年营业额达到15亿美元,跻身欧洲十大企业之列,其经营范围包括造船、成套设备、桥梁建筑、化工、纺织、塑料、水处理、炼油和核反应堆等。

  不过克虏伯帝国的复兴也暗藏危机,到60年代中期,克虏伯集团共欠下约10亿美元的债务,想要幸存的唯一方法是将这个家族私有化的公司改组为一家股份公司。这是历代克虏伯的掌门人最为深恶痛绝的事情,也是其家族能够延续数百年的原因之一。1967年,克虏伯被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CEO也不再是克虏伯家族的人。

  到了20世纪80年代,克虏伯公司分拆了其所有的经营活动,并重组为一家控股公司。1993年,克虏伯又成为一家上市公司。1997年,克虏伯试图收购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蒂森公司,但迫于工人的抗议而暂时放弃。然而,蒂森同意合并企业的一部分钢铁业务。最终1999年,克虏伯和蒂森宣布全面合并,形成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同时,它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制造企业之一。由于有着同样深厚的底蕴,二者合并后可以继续发扬公司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

  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家族依靠钢铁起家,由于不断地积累与创新,其所生产的钢材可以用于制造性能出色的后膛炮,同时克虏伯在机械制造方面也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这也使得克虏伯可以迅速转变为一个军工企业。正如前面所介绍过的,克虏伯家族将自身的命运和国家捆绑在一起,这也无可避免的在战时,其要为国家生产武器或者军需物资,克虏伯公司在普法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中生产了现今看来都令人敬畏的武器。

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大炮是19世纪克虏伯公司生产的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这种大炮曾使铁血宰相俾斯麦带领德国在19世纪中叶先后战胜了奥地利和法国。

  克虏伯大炮的口径为280毫米、炮管长11.2米、重44吨、仰角可达30度,有效射程接近20000米,炮弹在3000米内可穿透65公分厚的钢板,每分钟可发射1-2发炮弹。

  克虏伯大炮与中国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曾几何时,克虏伯大炮几乎就是中国海防的代名词。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巩固海防,抵御外侵,便建议在沿海建造新式炮台,并购买大炮。清政府官员先后考察了世界各地38家兵工厂,比较了各国工厂制造的大炮,最后决定购买克虏伯所生产的火炮。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克虏伯大炮就在福建省厦门市的胡里山炮台。

  古斯塔夫重炮

  二战期间,德军为了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大型要塞以及巨型碉堡,因而决定设计和制造一种重型火炮。当时陆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千米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

古斯塔夫重炮

  克虏伯的工程师艾利希•穆勒博士对当时所有的野战火炮、铁道炮、要塞炮进行研究和计算后认为,现有武器无法达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可以,因而决定试制口径为800毫米的火炮。最终,克虏伯公司制造了这个骇人听闻的超级大炮——古斯塔夫重炮。

  由于火炮口径高达800毫米,所以其可以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它的炮管长达32米,火炮在战斗状态的全长达53米,高12米,全重1488吨,可将重达7吨的炮弹投射到37公里以外的目标。

  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装配和运输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把火炮运送到战场,特地为此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当古斯塔夫重炮到达阵地后,要先用2台巨型起重设备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由1名少将指挥1400余人奋战3个星期才可完成,而高耸的巨炮十分雄伟壮观。此外,它的炮弹也令人生畏,每一枚穿甲弹重达7吨,一枚高爆弹重4.8吨,推进燃料在1.8-2吨。该重炮参与了对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战略要地所筑起的坚固的防御工事的袭击,同时也加入了斯大林格勒会战。

  虽然这些大炮是服务于法西斯战争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战争可以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克虏伯公司生产武器所积累的科技水平,为其日后在民用领域大放光彩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最大的斗轮挖掘机

  战后,在民用、工程机械以及其它相关专业领域,克虏伯所生产的产品也同样令人惊叹,而这一切,依然少不了其在钢材生产方面所积累的强大技术实力。

  Bagger 288是1978年由克虏伯所制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它高约95米,长约240米,总重接近14000吨。而早在1962年,克虏伯就生产了超大型的挖掘机Bagger 260。结合前面提到的大炮,可见克虏伯确实喜欢而且有实力去制造一些超大型的机器。

克虏伯造的斗轮挖掘机

  可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约11000米深)的潜艇

  1960年1月23日,一艘搭载着两名乘员的小型潜艇历经4小时47分,最终下潜到海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而当时系统显示的深度为11521米,此深度下的压强约为1.25吨/平方厘米,相当于1100倍的标准大气压。

  能够下潜至如此深的海底,必然需要一个可以承受巨大压力的设备,而这艘名为的里雅斯特的潜艇配备了一个由克虏伯钢铁厂生产制造的压力球体,球体的厚度为12.7厘米,重量约为13吨。
 

克虏伯潜艇

  直径达100米的射电望远镜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德国兴建了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抛物面天线直径为100米的射电望远镜,其坐落于距离波恩市区南部60公里处的森林中,隶属于马克思•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

  由于天线直径很大,同时自身还要旋转,所以往往会由于自重以及刮风等原因导致其发生变形,这就需要通过使用特殊的钢材来克服此类问题,而这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就是由克虏伯所生产制造的。

  以上几项都是在世界范围内堪称之最的专业领域内的产品,同时蒂森克虏伯在其它领域也同样可以制造出堪称世界一流的产品,比如蒂森克虏伯的电梯业务,其产品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办公楼、宾馆、购物中心以及公共交通等方面,经典的案例比如460米高的上海国际环球金融中心内就安装了蒂森克虏伯的电梯,首都机场的T3航站楼也同样应用了多台蒂森克虏伯的电梯产品。

  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发展

  蒂森克虏伯集团与中国的初次商业接触要追溯到140多年前。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成为蒂森克虏伯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1866年,以李鸿章为首的实力派主张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按照欧洲模式来改造军队。在这种大背景下,李鸿章与阿尔弗里德•克虏伯进行了最初的接触。在李鸿章的积极运作下,第一个中国代表团于1866年7月27日首次参观了位于德国埃森的克虏伯铸钢厂。

  首次接触后,双方便开始了具体项目的实施,克虏伯公司获得了供应318门火炮的订单,同时要对一批中国派出的留学生进行火炮知识方面的培训。在以后的几年中,双方持续地订购军火,而北洋水师选择“定远”、“镇远”、“济远”舰的建造合同也是源于该厂生产的军舰的龙骨、护甲钢板以及舰面的主炮、辅炮、弹药、穿甲弹等均为克虏伯兵工厂生产。

北洋水师“定远

  1886年,克虏伯供应了1500吨铁路钢轨,用于修建由广州经汉口至北京的铁路。自此之后,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克虏伯又陆续向中国提供了百余台机车。

  1910年,双方关系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中国的政治变革而中断。直到1934年,二者的关系才得以继续发展。克虏伯集团也获得了为同蒲铁路供应10台蒸汽机车的订单。1937年,在上海开始建造中国银行的时候,数百吨克虏伯所生产的钢材派上了用场。这些钢材被用于制造保管箱和库门,其中圆形库门重达10吨,厚85公分,防火、放水、防盗警报,这在当时也是远东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克虏伯派遣了一个代表团前往北京,成功地恢复了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同时克虏伯开始向中国供应钢材。而蒂森集团也向中国出口一整套钢铁冶炼设备,同时,两个集团都会参加每年春季和秋季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于克虏伯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机遇。整个80年代,克虏伯都不断地从中国接受订单。1988年,克虏伯集团与中国鞍山焦化耐火材料工程顾问公司成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90年代初,蒂森集团也成立了有中方参股的合资企业,即生产电梯和自动扶梯的山东蒂森电梯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合并后的蒂森克虏伯公司又投资建立了多家企业并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

蒂森克虏伯电梯

  由于蒂森克虏伯拥有多个业务子单元,如钢铁技术(包括工厂技术、船舶系统、机械工程、磁悬浮列车)、电梯(升降梯、自动扶梯、人行步道和登机桥)、服务(材料服务、工业服务、特殊产品加工服务等),且均在世界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所以面对着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其也将触角伸向传统钢铁行业外的其它产业。

  2004年,在上海建成的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则为德中两国合作结出的硕果。蒂森克虏伯公司在此项目中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产品。

  应该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所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了不少跨国公司和国际巨头的目光。2005年,在北京建立的蒂森克虏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证明了蒂森克虏伯集团长期扎根于中国市场的决心。

鲜花

握手

路过

雷人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