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车网 首页 资讯 行业 查看内容

中国铲土运输机械的设计理论大师——诸文农

2017-9-25 19:38| 发布者: 巨车网| 查看: 1884| 评论: 0|来自: 中国工程机械品牌网

摘要: 中国工程机械的奠基者之一,诸文农教授于2017年9月24日逝世于江苏苏州。

诸文农教授


  在工程机械业已成为中国机械工业中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的今天,无论你走到哪个工程机械骨干企业,都会找到吉林工业大学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的身影,以土方机械为主的工程机械企业中吉林工大的毕业生则更多。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6月吉林工大合并到吉林大学。相比同济大学、西南交大、长安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院校,吉林工大设立工程机械专业要晚一些。但凭借汽车、拖拉机等专业奠定的雄厚技术基础,依托机械工业部重点院校的优势,吉林工大得以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工程机械行业中的骨干院校,为工程机械行业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其奠基人——诸文农等一批老教授的辛勤奋斗密不可分。

  诸文农1929年5月出生,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55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汽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吉林工业大学任教,1973年授命筹建工程机械专业,任工程机械教研室主任,后任工程机械系主任。

  诸文农教授曾任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铲土运输机械分会理事长;机电部工程农机行业部级科技进步奖评委;全国高等学校工程机械专业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工业院校起重运输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吉林工业大学校内,诸文农教授曾历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并于1978年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教师,出席了吉林省和长春市的优秀教师代表大会。1989年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人才”。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赴日考察  结缘工程机械

  1955年,怀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忱,26岁的诸文农从上海交通大学汽车专业毕业,来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该院是1954年由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华中工学院等院校的汽车、拖拉机专业的师生组合建立的,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与特色,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作为苏联重点支持的院校之一,学院拥有大批来自苏联的拖拉机专家。因而,学习汽车专业的诸文农在毕业后直接被分配至拖拉机教研室。

  江南烟雨、太湖碧波的惬意,和着软糯的锡剧腔调与灵山佛音,孕育了诸文农不屈不挠,宁静致远的习性。尽管在自己不熟悉的拖拉机领域任教,诸文农仍然无比地专注与认真,用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助推着中国拖拉机整机研究的发展。

  天道酬勤,付出总会有回报。诸文农在拖拉机领域的深入研究,得到了学校与部委主管领导的一致认可。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推土机设备,机械部组织代表团赴日本考察推土机在日本的使用与生产,诸文农成为了三位代表团成员之一。“此次代表团主要有三位成员,机械部的代表杨红旗是团长,发动机领域是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而高校专家这一块,则找的是我”,诸文农对记者回忆道。考察团一行人在日本呆了大约半个月时间,实地参观了小松的推土机生产工厂,获取了小松推土机在日本生产与使用的第一手资料。

  回国以后,考察团把在日本小松集团考察所得到的资料以书面形式上报了机械部。“而在此之后,中国的生产工厂也基本引进了小松的推土机技术,但是考虑到中国推土机的实际市场需求情况,工厂在生产的过程中将推土机的发动机部分进行了适当的改造,”诸文农表示。

  对于诸文农来说,此次的赴日考察,改变了他以后的研究方向。从此他与工程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拉开了对于工程机械研究的漫漫帷幕。

  插队珲春  组装“农村型”推土机

  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里,文革的岁月是一段挥之不去的黑暗。红太阳下,煮豆燃萁,山河泣血,花草凋零。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诸文农教授与老伴陆惠琴老师不得不暂别熟悉的校园,插队至吉林省珲春市。珲春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图们江下游地区,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是朝鲜族的聚居地。来自江南水乡的诸老师夫妇,习惯了吴侬软语的细腻,对于朝鲜族的语言,不可意会也不能言传。但是即便如此,诸文农仍然保持着对工程机械的执着的热情,虽然不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却在技术上直接运用。

  与诸文农一起下乡到珲春的是一位留苏专家,“但是,这个留苏专家比较擅长理论研究,实际动手能力不行,”诸文农回忆道。因而,凭借着扎实的拖拉机整机技术功底和对于推土机等工程机械设备的初步研究,诸文农独自开始了一段修理与改造传统拖拉机的历程。

  “当时,在长春有很多报废的拖拉机,我们把这些机械当做废铁买来,运回珲春;同时,搜集了很多扔在长春郊区田野中废车的零部件”,诸文农表示,“因为我们在组装的过程之中很可能会用到这些零部件。”于是,在周遭不解与嘲弄的眼光中,诸文农依靠自己的摸索与实验,成功地组装了2台拖拉机;并在此基础上,对拖拉机加以改造,在拖拉机的前端安装推土板,将拖拉机改造成为“中国农村土生土长”的推土机。“这两台推土机组装好了之后,一台给了大队的碾米厂,用作动力,带动磨米机器的运转”,诸文农笑道,“另一台给了我所在的生产小队。”

  创立工程机械专业   拓荒编教材获赞誉

  1968年,全国的高校开始陆续恢复上课,诸文农教授与老伴陆老师也在下乡一年多之后回到了久违的校园、阔别的讲台。“我们很幸运只在乡下呆了不到两年,而身边很多人呆了七八年都回不来”,诸文农说。

  回到学校之后,诸文农立即投入到了对学术的钻研之中。1973年,吉林工大根据机电部的要求筹建工程机械专业,诸文农也于当年被调至工程机械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后任系主任,真正开始了对工程机械的研究。由于工程机械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因而对于诸文农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是摸着石头过河”,诸文农幽默的说道,“之前一直从事拖拉机整机研究,但是从根本上说,拖拉机与工程机械,尤其是我们主要研究的装载机与推土机之间是存在许多共性的。”因此,在掌握机械之间共性的基础上,诸文农多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实地到工程机械的生产工厂之中,通过现场观摩与研究,不断提升工程机械技术的相关知识储备。

  工程机械专业从1974年开始招生。招生就要上课,当时专业教材急缺。因此,专业课程教材编写的任务毋庸置疑的就落在了诸文农等教师的肩上。

  “他心里只有工作,白天上课,晚上写书”,诸文农教授的夫人陆惠琴老师对记者说道,“晚上写书写到半夜,经常是他什么时候睡觉的我都不知道。”在废寝忘食的努力下,诸文农完成了统编教材《底盘设计》(上、下册)的编写,并于1982年1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底盘的范围比较广泛,除了发动机以外都属于底盘”,诸文农表示,“我从60年代研究拖拉机开始,到70年代的工程机械研究,虽然机械种类不一样,但是底盘的构造与设计原理却具有相同的共性。”通过共性的基础研究,结合工程机械的个性特色,诸文农所编写的《底盘设计》(上、下册)得到学界与行业的一致称赞,并获得了机械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卡特彼勒挖掘机事业部传动件供应商链主管、诸文农教授的研究生徐宁生表示,“即便现在,在底盘设计的理论方面,还是诸老师的《底盘设计》(上、下册)比较权威与经典,属原创性教材。”

诸文农教授(前排左7)与恢复高考第一届吉林工大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合影留念
背景中“向女排学习”的标语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尽管《底盘设计》(上、下册)的出版得到了行业大众的认可,但仍然无法抹掉诸文农心中对于另一本无法出版的书籍的深深遗憾。“那本书名叫《工程机械构造》”,诸文农回忆道,“那时候,已经联系好出版社,编辑也已经收稿了,可是却恰逢‘文革’,这些稿件就交上去充公了,最后也没有下落。”

  作为吉林工大工程机械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诸文农不仅在学科建设以及专业书籍的撰写上刻苦钻研,同时也活跃在中国工程机械的学术舞台上。70年代初期,在同济大学、吉林工大等一系列学校相继恢复、开设工程机械专业之后,在机械部的支持下,行业科研工作者共同组建联接产、学、研和管理的工程机械学会机构,在铲土运输机械领域,即成立铲土运输机械研究会。“因为那时候,我在工程机械领域还是做了一些工作,所以同行还是比较认可我,也比较抬举我”,诸文农说道,“我们成立了铲土运输机械研究会,机械部的代表杨红旗任学会的秘书长,我任副秘书长,负责学会的基本工作。”

  攻克技术困难关  携手企业共前进

  任何事业的发展,人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982年,作为吉林工大工程机械专业的领头人,诸文农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化高层次人才。

  结合研究生的培养,以及配合国家“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大规模专业化生产进程,诸文农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部级的科研项目。

  “我承担的科研项目可以分为四类”,诸文农表示,“第一类是,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例如《两千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及其四个子项目的研发。”在诸文农以及所带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此项目取得圆满的成果,并成功研制出280马力大型平地机、520马力大型履带推土机以及1250型双齿辊破碎机等大型工程机械。“这些机械的研发,有助于我国独立自主开发大型工程机械,改变当时完全依靠进口的单一局面”,诸文农笑道。不仅如此,520马力大型履带推土机行走系的橡胶缓冲机构获得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而1250型双齿辊破碎机中包含的理和参数优化也获得机械部教育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同时,诸文农及其所带领的团队也承接了部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例如“七五”引进“八五”重点消化吸收的美国CAT公司的装载机和推土机技改项目及其八个子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通过与国内六家引进了CAT公司产品的主机厂家的合作而共同完成的”,诸文农说道,“这些主机生产厂家主要有厦门工程机械厂、上海彭浦机械厂、青海工程机械厂以及宜春工程机械厂等六家。”通过与主机厂家的合作,完成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生产、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的开发,并设计出可供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用的CAD软件等。其中,“多片油浸式湿式制动系统消化与研制”、“滚翻保护装置和落物保护装置的研”、“轮式装载机自动复位限位装置”三个项目均获得了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此之外,诸文农承接的由天工所主持的《轮式装载机CAD》子项目《轮式装载机作业载荷谱的测取》以及《轮式装载机载荷谱的制谱和应用CAD》项目中对载荷谱的测取和CAD的应用是首次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进行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功夫不负苦心人,在诸文农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此项目获得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技术不仅领先国内,在载荷谱应用于有限寿命设计方面,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省部级科研项目中,诸文农带领其团队承接机械部科研基金项目《高原除雪机的研制》,成功研制出高原除雪机,在新疆试验顺利,性能良好,直接被试验单位新疆公路局所购走。他主持完成的吉林省科研基金项目《装载机电子侧重系统研究》,首次在国内实现对绞接式车辆的失稳倾翻研究,并在失稳机理研究上有重大突破。“车辆在任意转向角、任意速度和加速度、任意行驶方向下,通过考虑高速转向、路面颠簸、紧急制动等因素,从而推导出的失稳坡度角和绘制稳定区域图,是一个创新”,诸文农表示,“这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也拥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而这两个项目也均获得了机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诸文农还始终不能够忘怀曾经汲取知识的生产企业,并与这些企业展开了横向课题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我们根据工厂企业当时产品中存在的某一关键技术问题,展开项目合作,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办法”,诸文农说道,“或者根据企业的技改需要研制专用检测设备,改进与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这些项目主要与当时的工程机械厂合作,例如,与天津建筑机械厂合作的《湿地推土机履带板断裂机理与强度研究》项目,与上海彭浦机械厂合作的《上海120履带推土机车架强度刚度分析有限元计算》项目等。

  以“心”教学生 坚持吃亏是福

  诸文农老师为中国工程机械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诸老师一生中教过的学生,本科生在外,仅亲自带过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就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学科主任王国彪教授、山河智能集团副总裁张云龙教授、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赵丁选教授、太原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大刚教授、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冬野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学院院长贾粮棉教授、原厦工股份总工程师贡凯军等等行业科研。

  即便桃李满天下,诸老师仍然十分低调,坚持着一位老师、一位学者的严谨、踏实之风。“诸老师特别低调”,诸文农老师的研究生张云龙表示,“虽然诸老师那时候是我们系的系主任,也是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但是毫不张扬、非常严谨,并坚持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

  1982年,诸文农教授开始带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并亲自给研究生授课。与本科生传授基本知识的授课方式不同,研究生教学主要讲究方向性与启发性。导师往往是在具有深入研究意义的方向上,给学生提供资源与路径,让你自己去探寻求证。“诸老师就是这样的导师”,张云龙说道,“他在教学方面,非常具有引导性和预见性,诸老师不会告诉你具体要做什么,但是却在大方向上严格把控。”

  不仅如此,诸老师非常注重对年轻学生的培养、善于起用年轻人,让其有机会“挑大梁”。诸文农老师的很多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就已经开始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例如,在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轮式装载机CAD》项目中,诸老师放手让我们独立完成,”张云龙回忆道,“那会我几乎是每天泡在天工所里编程、实验,晚上也是基本一两点才睡觉。”

  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生培养大多是一对一的模式,导师一年只带一位学生。因而对于那时候的学生而言,导师亦师亦父。在学术之外,诸文农十分关心学生的职化发展规划。“我1994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了吉林工大工程机械系任教,那时候诸老师已经卸任了很多职务,他推荐我做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我是沿着诸老师的步伐前进,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诸老师的心血”。张云龙回忆说。

  当然,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会在学业上、工作上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也能以“身教”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修养。诸文农一直认为吃亏是福,从不投机取巧获取名利。做学问时,不浮躁、踏实,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工作中,毫不张扬,孜孜不倦,相信付出必然会有收获。因而,在这样一位朴实导师的熏陶下,诸文农带的很多研究生,例如王国彪、张云龙以及贾棉粮、贡凯军等都特别的严谨与踏实,他们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诸文农教授本人,也早在1978年就已被评为吉林大学优秀教师。

  风雨同舟六十年  执子之手笑江湖

  因为诸文农老师身体微恙,所以,这次采访是在医院完成的。采访的过程中,诸老师的夫人陆惠琴老师一直在旁边细心的照顾,只要看到诸老师嘴角沾上了东西,陆老师就赶忙抽出纸巾细心的擦掉。有人说,不羡慕年轻夫妻的十指相扣,却感动于白发老伴的执子之手。这样经历过风雨的感情,在时光中显得倍加珍贵。

  诸文农老师与陆惠琴老师相识于吉林工大。1954年,不到20岁的苏州姑娘陆惠琴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分配至吉林工大校长办公室。“我来到吉林工大的时候,吉林工大还处于筹备阶段。”陆老师笑道。

  1955年,诸文农大学毕业,也分配至吉林工大任教。诸文农回忆道,“其实我们两都是在上海念的大学,而且学校还比较近,可是那时候还不认识。”很快来自江南水乡的两位年轻人,在遥远的北国相遇、相知、相恋了。北方有佳人,来自江南城,一顾倾人国,再顾倾人城。诸文农与陆老师在北国之春举行了婚礼,六十年来风雨相伴。“她不仅是事业型女性,也是生活的贤内助。”诸文农笑道,“那时候她在校办的工作也特别忙,但是工作之余还要操持家务、带孩子,为我免了后顾之忧。”

  因为诸老师是一位十足的“工作狂”,在日常生活中,陆老师以其典型苏州人的细腻,事无巨细地考虑得妥妥贴贴。徐宁生跟记者透露,“1989年,我们跟诸老师一起从长春坐火车去江苏开会,那会诸老师是卧铺,我们几个学生是硬座。在车上,诸老师给了我们一份红烧肉,是师母做的,非常好吃。然而,最让我感动的不是红烧肉,而是师母怕诸老师在车上觉得味道不够而特地用速效救心丸的瓶子准备的一瓶盐,在瓶子的顶部有密密麻麻的小针孔,一倒盐就出来了。”

  时光荏苒,如今耄耋之年的两位老师,经过岁月的磨砺,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你侬我侬,却在平淡中另具风味。相互照顾,相伴到老,演绎着属于他们的最浪漫的事。
 
    今天,我们借往年的采访文章,在这里缅怀诸文农先生卓越成就的一生,以激励我们晚辈勤勤恳恳继续先生未竟事业。

鲜花

握手

路过

雷人

鸡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