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国煤矿井下

[复制链接]
查看5213 | 回复0 | 2013-1-15 14: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es13_attpic_brief.jpg
查尔斯顿一露天煤矿
res16_attpic_brief.jpg
在查尔斯顿某矿的井下薄煤层工作面,大家“跪地交流
res19_attpic_brief.jpg
在德拉蒙德公司某矿下井之前,先要大快朵颐一番

       2012年12月9日,记者初次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此次北美商贸之旅的第一站是查尔斯顿。由于不能直飞查尔斯顿,我在纽约停留一晚后,于12月10日到达了查尔斯顿。
       下井地点:查尔斯顿
       一进入进港大厅,专程从英国飞来陪同我访问煤矿的阿赛洛-米塔尔公司的詹姆士先生便迎上来。据说,从机场到矿区开车要行约250公里的路程,詹姆士事先租了一辆白色丰田轿车。
北半球的冬季早已来临,但这里并不太冷,昼间温度最高能达到7摄氏度。轿车在高速公路上奔跑,车速不快不慢,始终保持在70公里/小时左右。被公路劈开的山脉杂木丛生,有的已经落叶,留下秃枝;有的黄叶还恋恋不舍,稀疏地挂在枝条上;有的仍是绿色一片,生机盎然……不过,我们谈论最多的还是两侧山上的岩石——从海洋底部被抬举出来的页岩,层层叠叠,不时有黑色的煤线映入眼帘。这煤线虽然厚度仅为20毫米至40毫米,但充分证明这一带确实埋藏着煤炭,为煤矿的建设创造了环境条件。
       经过几个小时的行驶,我们终于到了阿赛洛-米塔尔公司在矿区的办公室。
       矿山图纸的讲解、矿山宣传片的播放、简短的问答……程序化的活动完成后,各人手提各自的工作服、安全帽、胶靴等走出办公室,把这些“行头”装上了一辆宽大的“皮卡”车。我想,现在该向矿井出发了吧?但是,主人说要先去附近的一个乡村小店午餐,吃饱后再下井。
牛排、土豆、沙拉……标准的美式午餐,对我来说,确实是难得的美味!
       车子载着我们又出发了。冬季绿色偏少,再加上小雨淅沥,不免让人有些压抑。但是,活泼善言的美国朋友似乎有说不完的愉快话题,长长的山路,竟在不知不觉中被抛到后面,露天煤矿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里的露天煤矿,对当过中国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董事的我来说,确实并无新奇之处。论规模,没有平朔的煤矿大;论大型开采设备,单台规模与平朔的煤矿几乎一样,但数量显然比平朔的煤矿少得多。总之,不新鲜!
       然后,我们来到了井工煤矿,换好工作服。在得到允许后,我带了架照相机到井下。
       乘坐的梭车开动了,沿着平峒开往井下。梭车车帮极矮,大概只有40厘米。我正为此纳闷,很快就弄明白了原因。这里是薄煤层,煤层厚度不到1米,我坐在快速行进的梭车里,有时还不得不低头。
       在黑暗中行驶,完全失去了速度感和距离感。我感觉过了好半天,才到了下车的地方,然后磕磕绊绊地步行了一段路……
       采煤工作面并不窄,但实在不高,我们参观、交流等一切活动都得跪在湿潮泥泞的岩石上进行。难怪这里矿工的装备,除了大多数煤矿具备的常规装备外,还增加了一副硬质、可活动的护膝。这个护膝是专门为需要长时间下跪工作的矿工而设计的。
       这里的采煤方法是煤巷羽状后退式采煤。左中右三个工作面各配一套横向滚筒割煤机,外加一台煤炭转运梭车。当横向滚筒割煤机把煤炭旋转切割下来后,通过自带的刮板运输机把煤炭送到紧跟其后的煤炭转运梭车上,再由煤炭转运梭车行驶50米左右的路程,把煤炭倒卸到出井运煤的主皮带机的输送带上。这些设备的运转都靠胶轮,因此行动便捷、机动性强。
       随后我们观看了煤炭切割后的瓦斯监测和空顶维护。其中,空顶维护采用锚杆护顶,作业由轮胎式锚杆支护车来完成,90%以上的工作不需要工人动手就可自动完成。
       采煤、运煤、锚杆支护……井下煤炭生产的各个主要环节看完后,我们原路返回地面。
       升井,换掉工作服,这时天已擦黑儿。我们又去爬洗煤楼。年800万吨原煤入洗能力的重介旋流洗选设备,并无新意。与平朔安太堡煤矿年1500万吨原煤入洗能力的同类工厂设备比较,还是略低一筹。这里的商品煤灰分低到7%,作为炼焦煤来说还是非常优秀的水平。
       当我进入矿区后发现,这里的居民、矿工及煤矿管理者几乎都是白人,只不过脸上都沾满了煤尘,与中国的矿工没有什么两样!我作为一个有着十年半井下工龄的中国矿工,与美国的矿工,虽然在语言上存在障碍,但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十分亲切,当然也就无需更多的语言,很快就融入其中。
       下井地点:伯明翰
       12月11日,我乘坐5点28分起飞的US2420航班,去往夏洛特,并在那里转机前往我此行的下一个目的地——伯明翰。
       在伯明翰我要拜访的德拉蒙德公司(Drummond Coal Company)是私人企业,Drummond就是私人老板的姓氏。
       这里的煤矿规模更大,入井前的安全教育有条不紊:电视短片、各种救生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演练……一切完毕后,我们开始就餐。
       特大号的汉堡包、各种风味的薯片、各种听瓶装的饮料,当然管够!我也逐渐丢弃了与东方人打交道时的假斯文,学着美国主人的举动,抓起汉堡包就大嚼大咽,大大方方地挑拣自己喜爱的薯片,饮料更是得翻瓶倒罐地挑选……与美国人打交道就是一个词——爽快!
       下井前的准备工作,与世界各地煤矿几乎一样,这里不提。乘梭车下井,也是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这里的梭车车帮要高许多,说明这里井下矿坑的高度足以使人直起腰来。
       这个煤矿不是平峒,而是竖井。垂直竖井井深200多米。黄漆闪亮的罐笼宽敞、洁净,水泥砌碹成的井筒壁仍旧保持着水泥的本色。罐笼额定乘员70位美国人——若是瘦小的中国人,100多位,绝无问题!当然,这是句玩笑话。
       罐笼缓缓直下,仅用了几分钟,就到达井底。
       最初到达的采煤工作面与此前一天看到的煤巷羽状后退式采煤工作面类似。不同的是,这里的煤层厚,选用的设备自然更高大一些,无论是工作者,还是参观者,都可以堂堂正正地直立着“干活”。
       随后,我们去了长壁式综合采煤工作面。据介绍,这里正在检修。依我看,更像是工作面搬家。采煤机已不知去向,在刮板运输机上,堆满巨大的从顶板落下的石块,液压掩护支架也没有严格地排成一条直线,个别支架还前突许多……不管怎样,这个矿是有长壁式综合采煤工作面的,一旦开始生产,产量会大幅提高。
       井下参观后,我们与矿方进行了座谈。该矿生产炼焦煤,商品煤用驳船水路运输到莫比尔(Mobile)港口堆存,然后再通过海运向用户交货。由于不用铁路运输,成本更有竞争力。该矿预计2013年产量将翻番。
       言谈中,该矿生产负责人对中国煤炭市场很感兴趣,但对中国煤炭市场知之甚少。

来源:中国煤炭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